晚唐诗人胡曾吟汉中的几首咏史诗
时间:2016-06-16 00:00:00 浏览:
李青石
 
  胡曾,晚唐诗人,生卒年不详,新旧唐书无传。元代辛元房的《唐才子传·胡曾传》对他的身世介绍十分简略,说他是“长沙人也。咸通中进士。初,再三下第”。辛元房之所以说他是长沙人,大约根据胡曾自己的《寒食都门作》诗中的“谁念都门两行泪,故园寥落在长沙”两句诗得出的结论。胡曾在诗中之所以说自己“故园在长沙”,是因为邵阳古时属于长沙国。著名古文献学家王重民先生曾作《补唐书胡曾传》,对胡曾的生平与事迹有较翔实的介绍。王重民先生通过对资料的收集、梳理、分析,得出结论说:“胡曾,邵阳人。举进士不第。”傅璇琮先生主编的《唐才子传校笺》中梁超然先生的注释中引用的《邵阳乡土志》说:“胡曾,号秋田,邑西乡秋田村人。”胡曾多次进京参加进士考试,但他时运不佳,屡试不中。胡曾曾作诗自嘲,诗曰:“翰苑几时休嫁女,文章早晚罢生儿。上林新桂年年发,不许闲人折一枝。”看来胡曾在科场上极不得意。胡曾出身寒微,他在《剑门寄上路相公启》中说:“某荜户庸人,荷衣贱子。”在京师长安,胡曾虽未考取功名,但他的才学已为世人知晓。虽然身份低下,但胡曾颇有读书人傲骨,个性极为鲜明,《唐才子传》说他:“天分高爽,意度不凡,视人间富贵,亦悠悠。遨历四方,马迹穷岁月。所在必公卿馆縠。上交不谄,下交不渎,奇士也。”胡曾与达官贵人交往,不谄不媚,不卑不亢;与寒士交往,不傲不慢,不妄自尊大。
 
  胡曾一生创作颇为丰富,写了大量诗文,据《新唐书•艺文志》记载他著有《安定集》十卷,可惜这十卷《安定集》今已散佚不可见。今《全唐诗》存有胡曾诗一卷一百五十首。胡曾在诗歌创作上以咏史诗见长,他现存的一百五十首诗绝大多数是咏史诗。他世宦生涯中曾历经许多地方,每到一地,总登临揽胜,吟诗抒怀。《唐才子传》说他:“作咏史诗。皆题古君臣、争战、废兴尘迹。经览形胜、关山、亭障、江海深阻,一一可赏。人事虽非,风景犹昨。每感辄赋,俱能使人奋飞。至今庸夫孺子,亦知专诵。”
 
  胡曾的一百五十首咏史诗题材广泛、风格平易、语言质朴、深入浅出、寓意深刻,对后世影响很大,正所谓“庸夫俗子,亦知传诵”,成为宋至明代数百年中最有影响的儿童启蒙读物。明代杨慎在《诗品》中说:“儿童入学,教以胡曾咏史诗入门”。由于胡曾的咏史诗明白晓畅、浅显易懂,明、清以来的历史演义如《三国演义》、《东周列国志》等小说中多次引用胡曾的咏史诗,使胡曾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。
 
  胡曾曾到过汉中,并留下五首吟咏汉中山川形胜、历史掌故的咏史诗。
 
  咸通十二年(871),宰相路岩在京中与驸马韦保衡争权失势,被贬出京。四月廿七日,路岩出京任剑南西川节度使,召胡曾入自己的幕中任掌书记。胡曾与路岩于咸通十二年入蜀。胡曾初到汉中应在这一年的夏初。路岩治蜀时遏制了西南边地少数民族的袭扰,较有功绩,后升为中书令入朝为相,并受封魏国公爵位。路岩离开蜀地后,接任者西川节度使牛丛懦弱无能,无力安抚边地。乾符元年(公元874年),南诏出兵进犯西川,导致蜀中大乱。朝廷任命名将高骈出任剑南西川节度使,胡曾继续担任节度使高骈的掌书记。五代时期的何光远的《鉴诫录》卷二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:“高骈任西川节度使时,收到一块从金沙江漂流下来的木夹,木夹是南诏国顺流漂下的,内容是炫耀自己的兵革犀象,并叫嚣要在‘绵锦之江,饮马濯足。’高骈接到木夹后,一面加固城墙、部署兵力加强防备,一面命胡曾起草文牒回复。”胡曾起草的就是著名《答南诏牒》,据说南诏王看到胡曾的《答南诏牒》就打消了对唐动武的念头。计有功的《唐诗纪事》卷七十一也记录了这件事:“高骈镇蜀,南蛮时飞一木夹,有‘借锦江饮马’之语,曾时为书记,以檄破之。”
 
  乾符五年(公元878年),高骈改任荆南节度使,胡曾因公干从蜀中到长安,再次路过汉中。
 
  从胡曾的经历中我们可以知道他咸通十二年(871)随路岩入川时路过汉中。乾符五年(公元878年),离开蜀地到长安时再过汉中。他对汉中的山川风貌、地理形胜、风俗民情、历史掌故十分熟悉,他咏史诗集中有关汉中的五首咏史诗应作于这一期间。
 
  在汉中,胡曾游览了历史遗迹拜将坛。汉中古称梁州,秦巴环抱、交通闭塞、山川秀美、土地肥腴、气候温润、物产丰饶。秦王朝覆灭之后,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,都南郑,王汉中、巴、蜀。刘邦在汉中秣马厉兵、养精蓄锐、筑坛拜将、明修暗度、北定三秦、统一天下。汉中是大汉王朝的龙兴之地。唐代的汉中是大唐王朝秦岭之南的一座政治、经济、文化重镇,山南西道节度使治所。兴元元年(公元784年)二月,唐德宗李适为避泾原兵变和朱泚之乱逃到汉中。叛乱平息、长安收复后,为表彰汉中军民为平叛做出的贡献,唐德宗下诏升梁州为府,以年号“兴元”为府名,并将梁州的附郭首县南郑升为赤畿(地位仅次于京都所治的赤县)。中晚唐时期许多文人骚客、文臣武将都到过汉中。
 
  胡曾在拜将坛遗址探幽思古,寻觅旧时英雄踪迹。站在绿草茵茵拜将坛上,眼望着滚滚东逝的汉江,诗人不禁产生逝者如斯的喟叹,深情地吟出《汉中》一诗,诗曰:
 
  荆棘苍苍汉水湄,将坛烟草覆馀基。适来投石空江上,犹似龙颜纳谏时。
 
  当年汉江就从拜将坛南流过。由于河流的改道,今天拜将坛距汉江大越有一公里。诗人到汉中时,荒废的拜将坛残破的台基被杂草淹没,南面的汉江边荆棘遍地、满目苍凉。诗人捡起一块小石投入江中,溅起微微涟漪。诗人由此思绪绵绵、浮想联翩,想到当年刘邦从谏如流,听从萧何谏言,筑坛拜韩信为大将军,又采纳韩信“明修栈道、暗度陈仓”之计,平定三秦,夺取天下,开汉家之辉煌基业。而如今的帝王,对待臣子的谏言,如小石投入汉江,仅仅溅起一点微微涟漪,而后又归于平静。
 
  胡曾的《咏史诗·金牛驿》作于途经金牛驿之时。诗中吟道:
 
  山岭千重拥蜀门,成都别是一乾坤。五丁不凿金牛路,秦惠何由得并吞。
 
  诗题中所说的金牛驿在今陕西宁强大安镇烈金坝村,由此向南便是古代由汉中通往四川的金牛峡,今108国道通过金牛峡,金牛峡上有五丁关。
 
  蜀地自古由于崇山峻岭的阻隔,交通不便,远离中原,文明自成体系,以成都为中心的蜀国自古是相对独立封闭的国度。正如李白的《蜀道难》中所描述的那样:“而来四万八千岁,不与秦塞通人烟”。战国时期秦国伐蜀,秦国人忧虑蜀道艰难,不便军事行动。秦惠文王利用蜀王的贪心,谎称送给蜀国五头会屙金的石牛,诱使蜀国派人开凿栈道运输石牛。蜀王果然中计,派五丁力士开山筑路、修桥架栈,开通由汉中通往蜀地的金牛道。金牛道开通后,张仪、司马错率兵沿蜀国人开凿的栈道进入蜀地灭了蜀国。常璩《华阳国志》和郦道元的《水经注》中都记载了这个故事。诗人以金牛道的故事为题,提出历史的假设,如果蜀王不派五丁力士修栈道,秦惠文王又怎能吞并蜀国,统一天下呢?历史是不能假设的,诗人在此只是借题发挥,抒发历史兴亡之感。
 
  胡曾的《咏史诗·谷口》以汉中人郑子真的故事为题抒发情感。
 
  诗题中所说的谷口指的是位于汉中河东店镇以北的褒谷口。这里是西汉末年著名隐士郑子真的故居所在。西汉末年汉中褒中人郑子真是名震天下的隐士,《汉书·王贡两龚鲍传》将他与秦末汉初的“商山四皓”东园公、夏黄公、绮里季、甪里先生相提并论,可见其声望之高。《汉书》对其有简短介绍:“谷口有郑子真,蜀有严君平,皆修身自保,非其服弗服,非其食弗食。成帝时,元舅大将军王凤以礼聘子真,子真遂不诎而终。……谷口郑子真,不诎其志,耕于岩石之下,名震于京师。”常璩的《华阳国志校·卷十下· 汉中士女》对他也有记载:“郑子真,褒中人也。玄静守道,履至德之行。乃其教人也,曰:‘忠孝爱敬,天下之至行也。神中五征,帝王之要道也。’成帝元舅、大将军王凤备礼聘之,不应。家谷口,世号谷口子真。亡,汉中与立祠。”从这些记载中我们知道郑子真是一位才学高妙、品行高洁、不慕荣华、不羡流俗高人隐士,隐居故乡褒谷口,以耕读为生,终老山林。李白在《赠韦秘书子春》诗中称赞道:“谷口郑子真,躬耕在岩石。高名动京师,天下皆籍籍。”胡曾路过褒谷口,也曾探访郑子真故居。看到郑子真的遗迹,联想自己的人生,诗人感慨万千,吟到:
 
  一旦天真逐水流,虎争龙战为诸侯。子真独有烟霞趣,谷口耕锄到白头。
 
  诗人感慨读书人原本有一种超然脱俗的天真之气,一旦这种天真变成追逐世俗利益的肮脏之气后,就会为虎作伥,成为诸侯发动争战的帮凶。只有褒谷口的郑子真,保持本真,“不诎其志”,坚守读书人的品质,与云霞为伴,躬耕到白头。诗人对郑子真的赞赏,也是他内心真情的表白,显示了他对尔虞我诈的官场、黑暗污浊的社会的厌倦,流露出他对静谧安宁的田园生活的想往。
 
  在褒谷口,胡曾还写了一首《褒城》。诗中写道:
 
  恃宠娇多得自由,骊山举火戏诸侯。只知一笑倾人国,不觉胡尘满玉楼。
 
  褒城是一笑倾人国的美女褒姒的故里。关于褒姒的故事,历史记载很多,胡曾的这首诗用诗的语言重新叙述了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,抒发了历史兴亡的喟叹。客观地说,这首诗无论在内容上、还是艺术手法上都没有什么新意,沿袭了自古以来的女祸思维,将周幽王亡国之责任推在无辜的女人褒姒身上。
 
  胡曾过宁强嶓冢山,想到曾经治理汉水的大禹,吟出《嶓冢》一诗,赞颂大禹治水的伟大功绩,诗曰:
 
  夏禹崩来一万秋,水从嶓冢至今流。当时若诉胼胝苦,更使何人别九州。
 
  诗题中的嶓冢指位于陕西宁强县城西北大安镇境内的嶓冢山。嶓冢山,又称汉王山,是汉水的发源地,又是汉水与嘉陵江的分水岭。据郦道元的《水经注》所引用的《汉中记》记载:“嶓冢以东,水皆东流。嶓冢以西,水皆西流。即地势源流所归,故俗以嶓冢为分水岭。”嶓冢山之水向东流入汉水,向西流入嘉陵江。
 
  历史上大禹治水时曾到嶓冢山下疏浚汉水水系。据《史记·夏本纪》记载,尧时天下连续九年大洪水,尧派大禹的父亲鲧治水,鲧因治水无方,被尧的继任者舜诛杀。舜又命大禹子承父业继续治水。据唐代张守节《史记·正义》引用的杨雄的《蜀王本纪》说:“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也,生於石纽”。张守节又注解说:“广柔,隋改曰汶川。”由此我们知道大禹是四川汶川人。大约他接受治水任务离开家乡后第一站先到嶓冢山下,开始疏浚汉水的源头漾水。《尚书·禹贡》说:“嶓冢导漾,东流为汉”。宁强嶓冢山摩崖石刻就刻的是这八个字,遗憾的是这一摩崖石刻文革期间遭人为破坏,今已无法辨识。《史记·夏本纪》也说大禹:“道嶓冢,至于荆山。”大禹治水,足迹走遍天下九州,勤于事业,亲历亲为,与百姓一起艰辛劳作,“居外十三年,过家门不敢入。”以至于“手足胼胝”,手脚上长出厚厚的老茧。《史记·李斯列传》对大禹治水时的情形有生动形象的描述:“禹凿龙门,通大夏,疏九河,曲九防,决渟水致之海,而股无胈,胫无毛,手足胼胝,面目黎黑。”
 
  想到大禹治水的功绩,诗人不禁感慨道:如若当年大禹向舜帝诉说治水的艰难、畏惧不前,至今天下仍是洪水滔滔,混沌一片,生灵涂炭,九州莫辩。经大禹治理后的九州,山川分明,河清海晏,人民安康,所以诗中充满对大禹的赞美、景仰之情。
 
  胡曾在长安盘桓一段时间后,又从长安赴荆南节度使幕府,担任高骈的节度府从事。后高骈徙任镇海节度使时,胡曾没有随行,而是赴湘南担任延唐县(今宁远县)令。从延唐县令的位置致仕后,胡曾归隐故乡,终老田园。
 
  
 
  

上一篇:诗仙李白秦岭的浪漫神游

下一篇:王粲随曹操西征过程中的诗歌创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