汉中古汉台
时间:2016-06-16 00:00:00 浏览:
  汉中城内最著名的名胜古迹,就是这座占地14000平方米、台垣高耸、气势宏伟、周砌坚石、俨如城垒的古汉台。

  古汉台是当年汉王刘邦驻跸汉中的行宫遗址,也是宋朝之后汉中府署的后花园。1958年在此建立了汉中市博物馆,如今已发展为博物馆与园林景观相结合、享誉四方的名胜古迹。



 

  鸿门宴后,沛公刘邦被项羽分封为汉王, “王巴蜀、汉中,都南郑”。刘邦率军取道子午,边行边烧,来到汉中。由于对项羽毁约不满,加之远离故土,刘邦及众多将士都不愿留在汉中,但在萧何“汉中乃天汉”的说服下,才渐渐安心,养精蓄锐,筑坛拜将,采用“明修栈道,暗渡陈仓”的计策,北越秦岭,占领关中,继而统一全国,建立了西汉王朝。汉中从而顺理成章地成为汉王朝的发祥地,永载史册,名传千古。
 

 
  古汉台最早叫汉台,因其历史久远,所以人称古汉台。它又名七星台,坐北朝南,最高的台地达7米,为人工移土夯成。自汉以来,这里便成为汉中府署官员祭奠和游乐的场所,代有修茸。现耸立于台北端的望江楼,始建于南宋。王象之在《舆地纪胜》中记载,府署东北隅有天汉楼,即望江楼的初称。民国七年(1918),望江楼经道尹张士秀主持重建并正式命名,此后名称再无更易。我国古代在名胜处有临江建楼之传统,一般统称为望江楼,也有冠以雅号者,如黄鹤楼、滕王阁等等,登之可以饱览山水,陶冶性灵,激发诗兴。但这个望江楼却与众不同,远离汉江数里之遥。其原原因是汉台地势高,登之南望汉江,能够清晰地饱览碧波东流、白帆点缀、巴山如黛、云烟缥缈的如画美景。难怪诗人咏出了“万叠云峰趋广汉,千帆秋水下襄樊”这样的佳句。

 
  “汉水东去三千里,秦地南来第一楼”这两句诗,充分表达了汉台望江楼在陕南名胜古迹中的重要地位。而今,望江楼尖顶冲天,翼角翘起,雕梁画栋,富丽堂皇,耐人观赏。革命前辈、著名书法家舒同题写的“望江楼”金字匾额,更为其增添了光彩。现在一楼是佛教造像陈列室,二楼是道教造像陈列室。
 
  望江楼正南,是桂荫堂。其始建年代无确切记载,眼前的这座建筑是1996年动工建成的,总面积800平方米,为庑殿式仿古建筑,气势恢宏。桂荫堂的命名和桂树有关,意在汉中的官员和文人学士都会受到汉桂的庇荫。
 
  再往南有明代修建的镜吾池、洗心亭。亭内造型精美的铜钟,是明代汉中瑞王府的遗物,还有被传为汉中八景之一的“月台苍玉”,又称“月台碧玉”。月台,是古代汉中府署大堂前突出之平台;苍玉,是一块用硕大碧玉雕造而成的如鼓玉础,外形像个容器,高130厘米,直径105厘米。最早记载这个罕见之物的是清初学者王渔洋。康熙十一年(1672),他奉命赴四川典试,路过汉中,在府署见到此物,于是记录在所著《分甘余话》之中。书中说:“汉中府治月台东南隅,有璞石如鼓而方,高二尺六寸,图八尺,间作四兽,面有剖露痕,审视之,真碧玉也。制似,相传楚汉间物。”之后嘉庆《汉南续修群志》、民国《续修南郑县志》,也均有记载。因为汉中是汉高祖刘邦的龙兴之地,人们便把月台苍玉和刘邦联系起来,说此石为刘邦的上马石、试剑石或汉王宫廷柱础,残缺处系刘邦剑劈所致。
 
  古汉台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馆藏众多文物精品,建有褒斜古栈道、汉中汉代史迹、汉中革命史迹、宗教造像等固定陈列室,另外还随时举办各种展览。特别是凿迁至本馆的“石门十三品”陈列室享有盛誉。
 
 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古褒斜道陈列室,共三个单元,揭示了栈道的历史渊源、形制规模和历史作用,再现了栈道的往昔风姿。

  在跨越秦岭的诸条栈道中,褒斜道是最著名的一条。它沿着褒河和斜水而建。褒河是汉江的一条支流,斜水是渭河的一条支流。褒斜道南起汉中城北三十多里的褒谷口,北至眉县的斜谷口,全长235公里。褒斜二水同源于秦岭,其分水岭五里坡在整个秦岭山脊中最为平缓,故为古人所利用。它的开凿加强了中原与西南的联系,推动了巴蜀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。与褒斜道同样有名的还有多条道路,这个沙盘就是一个形象的以汉中为中心的秦巴山区交通分布图,把穿越秦岭、巴山,由关中通往四川的最主要的七条著名栈道(统称为蜀道)标示得十分清楚。